岁月与青春,在她身上留下了诗词的痕迹,安静而美好!
一片三坊七巷,走出多少震古烁今的读书人。
诗词是生活不可或缺的
陈珏如是复旦大学的硕士生,她从小开始便痴迷古诗词,生活中经常和弟弟对诗,在与他人交谈中也经常“出口成诗”,真真是印证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由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诗书气。
“我也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与诗词结缘,感觉它们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闯进我的生活。”
陈珏如在小学时候就很喜欢宋词,那时候只觉得《宋词三百首》里的词写得很美,并没有透彻理解其中内涵。
她对诗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喜爱,则是在读完《红楼梦》之后。书中的人物刻画、情节描写,让小小年纪的陈珏如感受到“文化大观园”的魅力。
弹古筝、着汉服、收藏古董包,很多看似阳春白雪的爱好都是在那之后培养出的。多才多艺的她,因此被誉为“汉服才女”。
“诗和远方都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除了读诗词,也很喜欢旅游,每到一处,她都会用诗意感受生活,用陈珏如的话来说就是:因为读诗,更能捕捉生活中的美。
登上瑞士雪山时,她想到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站在德国城堡向下俯瞰,她感慨“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法国埃菲尔铁塔华灯初上,她看到的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异乡的景色变成了诗词,别有一番韵味。
“为了介绍家乡,一定要突围”
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自己与自己的比赛。让积极打败消极,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
2017年,陈珏如无意中关注到在央视播出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内容和赛制,一下就吸引了她的注意。
在她看来,诗词于小我,是一种兴趣爱好;于大我,是一座传播沟通的桥梁。然而在前两季的节目中,鲜有福建选手出现在舞台上,不免有些缺憾。
出于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她希望能把自己和家乡福建的文化底蕴展示给全国观众,展现福建人的才华与风采。于是她果断报名参赛。
全国8个赛区,10万余人报名,要晋级必须通过初选、电话考核、面试等层层考验,可谓是“万里挑一”。
为了有机会在全国观众面前介绍自己的家乡,陈珏如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一定要突出重围一次,站上挑战舞台!而她,确实这么做到了。
丰富的诗词储备和本真的自我展示,最终将他送进了央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录制现场,成为“百人团”中的一员。
9场比赛,陈珏如3次夺得“百人团”冠军,第五场71秒答对19道题,创造了《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以来的赛会纪录。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李商隐《牡丹》中的名句,既是陈珏如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自我独白,也是她在比赛过程中真实自然而不失惊艳表现的写照。
然而她却在攻擂赛中,3次与擂主之位失之交臂。面对三起三落,她泰然自若,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她跻身第三季五强选手之一。
虽然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但她的绝佳表现与独特风采已深深折服了众人,央视主持人董卿更是称赞她“虽败犹荣”!
现在,陈珏如任职鼓楼区文联,用手中的笔为人民服务。
她说:“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给我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自信心,让我能昂首挺胸看世界,激励我脚踏实做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基层文艺岗位上,当好‘彩笔’,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继承与创造。”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