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耈耄耋”,这4个字怎么都,是什么含义?用错了容易闹出笑话

    2025-05-18 06:03:10

    再来看“耆耈”(qí gǒu)

    “耆”字最早出现在《论语·为政》中,指六十岁。古人认为,六十岁的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大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用“耆”来形容他们的德高望重。

    “耇”字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中,指九十岁。古人认为,九十岁的人已经寿逾耄耋,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所以用“耇”来形容他们的德高望重。

    “耆耈”这个词组同样充满了文化的厚重。耆原指六十岁,而耈,又是九十岁的另一种表达。将“耆”和“耇”连在一起,就成了“耆耇”,用来指年高望重的老者。

    《四子讲德论》中有提及:“庞眉耆耇之老,咸爱惜朝夕,愿济须臾。”描述的是一位年迈的老者,其威望和智慧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表述,不仅仅是对岁数的一个记录,更是对其人生经验和智慧的一种赞扬。

    关于年龄的其他雅称

    除了“耄耋”和“耆耇”之外,我国古代还有很多关于年龄的雅称,比如

    五十岁:艾老、半百

    六十岁:花甲、耳顺、杖乡、杖国

    七十岁:古稀、从心

    八十岁:杖朝、耄耋

    九十岁:耇、期颐

    一百岁:百寿

    五十岁,被称为“年逾半百”,孔子称之为“知天命”之年,《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因此也被称呼为“艾老”。

    古代中国用干支来计时。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天干和地支按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花甲子”,简称“花甲”。这种计时方法后来被用来表示年龄,所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就用来指人到60岁。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因此,后世称70岁为“从心之年”;杜甫在《曲江》中提到“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70岁也被称“古稀之年”。

    因古代礼仪,八十岁老人可持杖上朝,因此,80岁也被称为“杖朝之年”。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是廿,下面是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是70岁,双稀即140岁。

    那么,古代真有如此长寿的人吗?其实,历史上对于这些年龄的敬称不是空穴来风。例如,传说中的彭祖,因其长寿而常常与高龄相关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在民间,有关彭祖的传说无数,人们相信他活了八百岁,成了长寿的象征。

    结语

    那么,这些年龄的称呼又是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呢?在古代,特别是在寿诞这样的重要时刻,家中的长辈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高龄,全家人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这不仅是对长辈的尊重,也是对家族延续和社会稳定的一种象征。

    比如,在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寿庆,常常会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庆祝那些高寿老人的生日,以此来表达国家对于老年人的尊重和祝福。

    不过,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的称谓可能已经不为大多数年轻人所熟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传统的老年敬称可能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了解和传承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化遗产,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也能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