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优选多地业务暂停,为何投入多年选择放弃?团购会彻底凉吗?
美团优选多地业务暂停,为何投入多年选择放弃?团购会彻底凉吗?
近期,美团优选在多个区域暂停业务运营,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继2022年退出北京、2023年收缩西北四省后,此次调整范围进一步扩大。美团官方称此举为“资源集中、品牌升级”,实质是将资源从社区团购转向即时零售。这场持续数年的社区团购大战,在巨头陆续退场后,行业未来走向成为焦点。
战略收缩:早有迹可循的决策收敛美团优选的业务收缩并非突发。2022年,其已退出北京市场;2023年,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业务相继收缩;此次暂停范围再度扩大,标志着多轮试错后的战略回撤。官方解释为“资源集中投入更具增长性的即时零售”,如闪购与小象超市。这一转向实则是结构性调整——在社区团购持续亏损、盈利无望的背景下,美团试图为资本市场构建“增长第二曲线”的新叙事。
内部竞品之争:左右互搏的必然结局
美团优选关停的核心动因,是避免与即时零售业务“左右互搏”。
商品高度重叠:即时零售销售结构中,非生鲜食品(35%)、生鲜食品(24%)、医药类(10%)与日用品(10%)四大类占比达79%,与社区团购热销品类完全重合。
时效差异感知弱化:即时零售配送时效为0.5-2小时,社区团购主打次日上午达。对消费者而言,两者时效差异并不显著,多数需求均可被覆盖。
当同一公司内部两大业务针对相同客群、相似商品展开竞争,必然导致资源内耗。关闭其中之一,成为止损的理性选择。
社区团购之困:重资产模式难以为继
社区团购曾被视作低线城市生鲜电商的“完美解法”,但其商业模式存在结构性缺陷:
仓储复杂度高:中心仓、共享仓、网格仓三级分布,推高租金、人力和夜间运转成本;
履约成本过重:生鲜损耗率居高不下,需夜间精准分拣与限时配送;
价格红利消失:监管打击“低价倾销”后,价格优势不再,用户粘性骤降;
规模不经济:区域密度不足时,履约效率急剧下滑,亏损加剧;
SKU扩张受限:以高频生鲜为主,难以覆盖全品类,客单价增长乏力。
美团财报显示,其新业务整体亏损达384亿元,其中社区团购业务数年累计亏损超800亿元。在单均利润不足1元的模型下,盈亏平衡几乎无望。
行业洗牌:巨头退场后的“第二春”?
随着监管趋严与价格战熄火,社区团购行业已告别“补贴换增长”阶段。橙心优选、同程买菜、十荟团等平台相继退出,仅剩拼多多坚守阵地。但巨头退场反而可能催生行业新生机。
社区团购的初衷是轻资产运营:整合社会资源(如小区团长、批发市场供应链),而非自建重资产网络。2020-2021年,许多个体创业者依托小区业主群与团长分拣模式,实现稳定盈利。但巨头入场后的价格战与团长争夺,挤压了普通创业者的生存空间。如今巨头退潮,轻资产模式的基础仍在,创业者有望回归,通过精细化运营重建可持续生态。
美团的转型:即时零售能否承载新希望?
美团将资源倾注于即时零售,试图以“闪电仓”模式(绑定商户联盟)解决社区团购的痛点:
通过商户合作降低仓储成本;
全品类覆盖突破SKU限制;
即时配送强化时效优势。
据披露,美团闪购已实现盈利,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然而,即时零售自身亦存隐忧:生鲜之外的高频消费场景不足,用户对非生鲜品类的时效敏感度低,粘性维系困难。当阿里、京东等平台全面入局“闪购大战”,市场竞争格局仍存变数。
总结
美团优选的收缩,是商业模式困境与内部资源博弈的双重结果。社区团购并未“凉透”,但需回归轻资产本质——巨头退场后,区域化、精细化运营的创业者或迎来新机遇。而美团押注的即时零售,虽在短期内开辟了新增长叙事,却需直面品类扩展与用户粘性的长期挑战。这场本地生活服务的迭代远未终结,只是换了一个战场继续角力。
责任编辑:王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