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C位的武松,为什么后期沦为边位了?
武松的信条就是:我武二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不惧生死,也从不干“报隔夜仇”的窝囊事儿。单兵作战,武松能稳占C位,凭的就是他杀伐果断的风格、勇猛好斗的性格以及执着的信念。
团战
梁山大聚义后,就从单兵作战阶段进入团战阶段了。此时的C位也就换成身居主帅的宋老二了。
团战讲究的是战略战术、排兵布阵、人员调配,这个阶段的戏份全由宋老二、吴用、卢俊义等人承担。因此,不仅仅是武松,其他好汉也都一样,戏份都比较少,比较平均。
团战阶段除了人员调配时,大家都露一下脸,其他时候也只能通过阵前挑战、完成特定任务来增加戏份。
阵前挑战多是马军头领露脸的机会,如梁山马军五虎将、八骠骑等。此时,武松的短板就显露出来了。赤手空拳、近身肉搏是武松的强项,马术、兵器、弓弩等技能却是他的弱项。因此,身为步军头领二号人物的武松,自然在这个项目上无法为他提供过多戏份。
两军对垒,一般会出现奔袭、卧底、密探等特定任务。这种任务一般会选择专门从事情报工作的戴宗、时迁等人,或者是有水上功夫的李俊、三阮等人,又或是拥有特定技能的凌振。身为步军头领的鲁智深、武松等人,也只会在攻城近战厮杀时才会偶尔出现,一笔带过。
最后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能简单地总结为何武松会逐渐沦为边位。
招安后,南征北战的梁山好汉们,更像是一颗颗的“棋子”,在主帅的掌控下,“棋子”们的职责就是按照既定的战术去执行而已。所以,不会也不可能给“棋子”过多的戏份,而每一次的胜利后的聚光灯也只会照在“将”的身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