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抄怎么抄

    2025-10-16 01:15:35

    旧时文人作诗怎样“打小抄”

    作者:白胖燕

    前些日子,鲁奖获奖诗人周啸天的诗作颇惹争议,让俺不禁想起旧时文人作诗“打小抄”的事。

    明清以来,凡著述大家,都会集中精力作一本“夹带”——用以打小抄的手抄秘本,匿不示人。

    比如明末清初的著名词人毛奇龄,世称西河先生,行三。他老婆曾对人说:你们觉得毛三有学问吗?其实都是从“獭祭”来的。獭是一种两栖动物,经常将所捕到的鱼排列在岸上,在古人的眼里这情形很象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之为獭祭。后来獭祭也指在诗文中罗列典故。毛夫人的意思是,毛三的学问都是从他抄录的典故中脱画出来的。

    被认为是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的陈三立(其父是晚清名臣陈宝箴,其子为著名画家陈师曾、历史学家陈寅恪),有一换字秘本,作好诗后,依照本子中相似的字,找最新颖的填上,所以能超过他人。

    民国时,刘禺生、冒鹤亭两人去庐山陈家的松门别墅,趁着陈三立离座,看到这个小抄本,如在“骑”字旁边,写有“驾”、“乘”等字。刘、冒两人发现后,急掩卷而出,生怕陈三立发现后尴尬。

    上图为王世襄抄的押诗条。每页右边是一句诗,左边五字可按需要填入。如:O有西湖风雨寒。圆圈处可选择填入:尚、可、犹、赖、剩任意一字。这大概与陈三立的秘本异曲同工吧。

    干这事儿的还有大名鼎鼎的章太炎。据说他用蝇头小楷精整地抄了数十本册子,都是魏晋以来的好句式,所以他的文章渊雅古茂。一次他给人写文章,结尾写:“是真命也夫,君子。”但他的小抄本被别人发现了,有人揭秘说,这句是从四书“吾知免矣夫,小子”套过来的,结果章太炎对揭秘人怒目而视。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写作文,从文笔精华,文学描写辞典一类书中抄些好词好句,原来也是古法啊。

    ——联系我们——

    “有个艺萃”订阅号的主旨是“攥住你流失的灵感”,所以盛邀您分享对任何艺术形式的感受和抒发。我们呢也会定期分享好的艺术作品,以及对行业的思考。联系“有个艺萃”,您可以直接回复,也可以向联系邮箱yougeyicui@126.com豪爽投稿,欢迎交流!微信公众号A-yic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