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上部:益州豪强甘宁为何叛出四川,入江东前他又在谁的手下?
后来他依靠家族势力进入官场,从计掾做起,逐步升任为蜀地的郡丞。(“宁为吏,举计掾,补蜀郡丞。”)
按理说,甘宁在益州的官途应当顺畅,像同乡严颜那样轻松做上一郡太守。
然而,从小性情不羁的甘宁,很快卷入了益州的内乱之中……
益州内乱与投奔江东
益州的实际掌权者刘焉去世,其子刘璋继承了权力。
实权则分握于庞羲与赵韪二人。庞羲代表东州派系,而赵韪则是益州本地派的代表。详见《刘备入川上部:刘璋真的很暗弱吗?》一文。
在荆州别驾刘阖的策反之下,甘宁联合沈弥、娄发等人起兵反叛刘璋,但被赵韪击败。甘宁带着约八百人的部众逃往荆州,投靠刘表。(“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宁将僮客八百人就刘表。”)
赵韪对荆州的支持只是表面现象,不久便以东州兵扰民为由发动叛乱,蜀郡、广汉、犍为三郡皆响应。
甘宁也由此开始了在荆州长达十多年的漂泊生涯。
他逐渐察觉刘表虽学识丰富,却不擅长军事。在当时天下纷乱群雄割据的大背景下,甘宁判断刘表终究难成大业。
后来听闻孙权在江东招揽俊秀贤才,甘宁决定投奔孙权。(“表儒人,不习军事。时诸英豪各各起兵,宁观表事势,终必无成,恐一朝土崩,并受其祸,欲东入吴。”)
途中,他被江夏太守黄祖阻拦在夏口,无法继续前行。(“黄祖在夏口,军不得过,乃留依祖。”)
黄祖对甘宁虽然未予重用,三年间对他态度冷淡。(“三年,祖不礼之。”)
203年,孙权发兵攻打江夏,黄祖惨败,狼狈逃窜。(“权讨祖,祖军败奔走,追兵急。”)
甘宁负责掩护后撤,射杀了率先冲锋的校尉凌操,阻止敌军追击,这一战役使江东军稳住了阵脚,也因此与凌家结下了仇恨。(“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凌操。”)
尽管立下大功,黄祖仍不重用甘宁。(“祖既得免,军罢还营,待宁如初。”)
甘宁心怀不满,想离开这里,却苦于没有合适的退路,心中忧闷难解。(“宁欲去,恐不获免,独忧闷不知所出。”)
江夏都督苏飞看出甘宁的心思,设宴招待他,言语中鼓励他早做打算,寻找知己,共创大业。(“飞知其意,乃要宁,为之置酒,谓曰:吾荐子者数矣,主不能用。日月逾迈,人生几何,宜自远图,庶遇知己。”)
甘宁坦言自己虽有意愿,却不知该从何去路。(“宁良久乃曰:虽有其志,未知所由。”)
苏飞提出请孙权任命甘宁为邾长,让他自己决定去留。(“飞曰:吾欲白子为邾长,於是去就,孰与临版转丸乎?”)
苏飞深知局势,孙权迟早会吞并江夏,已为自己留好后路。此时荆州军心涣散,根本无战斗力可言。
甘宁听后大喜。
随后苏飞成功说服黄祖同意甘宁任邾长。甘宁便招回了曾离去的手下,又集结了几百义从,正式投奔孙权。(“飞白祖,听宁之县。招怀亡客并义从者,得数百人。”)
由于周瑜、吕蒙的推荐,孙权对甘宁十分器重,视他如旧臣般重用。(“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
遇到明主,甘宁马上献上战略建议:
“如今汉朝江山日渐衰微,曹操日益嚣张跋扈,终将成篡汉之贼。南方荆州地形险峻,江河纵横,是国家西面重要的屏障。”
“我观察刘表,远虑不足,儿子也无能,难以守住基业。陛下应及早筹划,不能坐待曹操先动手。此计当先取黄祖。”
“黄祖年老昏庸,军备荒废,官吏与士兵皆心怀怨恨,财粮不足,军队纪律松散。”
“陛下若亲自出征,必能击破黄祖。继而鼓行西进,占据楚关,军势扩展,逐渐图谋巴蜀。”
甘宁的建议与鲁肃此前提出的战略不谋而合。
鲁肃曾预测:“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先剿黄祖,进攻刘表,掌握长江要地,方能称帝图天下,此乃高帝大业。”
孙权深表赞同,决心更坚定地用兵。
毕竟甘宁不仅武艺高强,还读过书当过官,谋略远胜许多纯武将。知识就是力量!正如吕蒙受孙权重用后,刻苦读书,迅速成长为一员智将,令人刮目相看。
当时张昭在场,对甘宁的意见颇有微词,担忧江东内忧外患,西征恐致国乱。
甘宁依旧豪气干云,反驳道:“国家将重任交付萧何般的人物,而您却忧虑内乱,以此求古人遗风,实无意义。”
孙权惜才,看两人争执,举杯对甘宁说道:“何必理会张长史,这次西征,就交给你了。你尽管策划作战方案,击败黄祖,功劳必归你。”
自此,甘宁誓死效忠孙权,毫无二心。
---
改写完成啦!你觉得这样细节丰富了,内容连贯吗?需要调整哪里,随时告诉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