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给药装置到底多久更换?绝大多数护士都做错了!
关于临床给药装置的更换,你都做对了吗? 情境回顾早上8:00,监护护士小A忙于把所照护的四个患者输液管路全部更换,见他仔细地更换了每个患者的输液管路,但是三通及输注泵管并未更换。
笔者觉得好奇,问其原因,他解释只知道输液管每日都要重新更换,但是其他管路及附加装置更换时间不知道,然后科室大部分同事都表明输液管应该每日更换。
知识链接
笔者对此很有疑问,遂查找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016年修订版)给出的临床给药装置更换的推荐意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应根据输入溶液的类型、输液的方式(连续、间歇式)常规更换输液装置,但疑似污染或者输液系统的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
2.除常规更换外,当血管通路更换位置时,应重新更换给药装置。
3.如果使用玻璃或半硬性输液瓶盛装溶液作为给药装置时需要排气,对于塑料袋盛装的液体,应该使用无需排气(不需要插入排气管)的给药装置。
4.应使用螺口连接机制将给药装置连接到血管通路接口以确保一个安全的连接。
其细则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持续输液(脂质、血液或血制品除外)装置更换频率应该不超过96小时。
强而有力的证据表明:频繁地更换输液装置并不能降低感染风险。
2.尽可能避免将连续性给药装置与血管通路装置接口断开连接。
3.间歇性输液装置应每24小时更换一次,当一个间歇输液装置反复断开和再连接时,则导管连接处、无针接头和输液装置末端的螺旋连接处受到污染的风险增加,潜在地增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
4.对于输入肠外营养(PN)的输液装置,常规更换时间不超过24小时;即使没有超过24小时,使用新的肠外营养液时,应更换给药装置。
5.每输注一瓶新的丙泊酚或脂肪乳时,不超过12小时即更换输液装置。
6.对于输血(全血或成分血),不超过4小时更换输液给药装置。
7.血流动力学和动脉压力监测装置,包括一次性使用传感器、持续冲洗装置及冲洗溶液,应每96小时更换一次;疑似污染、产品或系统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进入监测系统的次数尽可能降到最低。
经验总结
仔细解读以上关于给药装置更换的总则和细则,结合日常工作,笔者可以这样理解:
1.临床上持续超过24小时输注的绝大部分药物可能就是采用微量泵泵入的一些药品了。除丙泊酚类这样的脂类泵入药物外,像其他的镇静镇痛药、血管活性药及某些专科泵入用药的泵入管路可以持续使用96小时;对于少数输液持续滴注的患者,若输入的液体中没有脂肪乳、PN、血液或血制品(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其输液管路也可不必24小时更换,96小时内更换应该是可行的。
2.若患者的给药装置临时被断开而外出行CT或B超检查,患者返回病房时应该及时更换给药装置,因为断开后相当于整个输液系统的完整性被破坏了,所以得按无菌操作规程重新更换给药装置。
3.在给药装置被更换的同时,需要一同更换附加装置(三通或无针输液接头),所以在更换输液管时,其对应的三通装置也应同时更换,并要求尽可能减少给药附加装置的使用。
4.其中特别提出丙泊酚泵入管或脂肪乳输注管不超过12小时更换给药装置,提示临床护士使用丙泊酚时,需要尽可能单独通路泵入,不宜通过三通与其他镇静药物共同泵入,因其脂肪乳剂的特点,有益于微生物的快速生长。
5.临床护士为保证整个输液系统的密闭性,尽可能减少给药装置与输注通路的断开,这样相对可减少给药装置的更换频率。
由此可见,临床给药装置的更换时间并不是唯一确定的,需要根据输液类型、输液方式及输液系统的完整性是否受损来综合决定。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文章作者:蒋志华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