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属极品男人,才貌双全但终生未娶,究竟是为什么?
大概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善说、有一种人懂写、而善说懂写的人少之又少。木心先生属于第二种人吧?他十四岁时,和一女孩通信,主线是对《旧约》《新约》的探究,持续五年,写信、等信二百多次,足见诚心。可他俩一会面,木心幻想破灭。女孩转入南京神学院,信也不通了。
《旧约》没有能使女孩爱上木心,《新约》也没有能使木心爱上女孩。木心解读过但丁的《新生》,是说但丁一直爱着贝雅特丽奇的故事,一段无果的爱,这触动木心感慨:每个人都经历过一段无望的爱情,“爱在心里,死在心里”。
人,有时候真是不得已,走了一条艰难的路,用命运多舛形容,不知觉中就错了,当时还不自知,其实会是个性使然。木心曾自嘲:“孔子曰“三十而立”。我没有这样早熟。叫做“六十而立”,比孔子迟三十年。”三十是人生最好的时光,可以成家,可以立业,但是木心的这个黄金期被错过了。
人生就是一种选择,在选择获得的同时,不得不舍弃许多。假如选择婚姻,获得天伦之乐,却要承担琐屑与烦杂;选择独身,有一方宁静,却伴随着孤寂。人生最不可取的态度,就是在庙里敲钟,却惦着外出化缘的自由;外出化缘,又渴望庙里的清净,所以木心践行的是少有人走的路,一生由文学出发,最后又回到了文学。
二 对人生选择的践行
1983年,木心56岁,只身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艺术创作的激情如火山迸发。1984年的画展,1988年台湾出版了《即兴判断》《西班牙三棵树》《上海赋》等多部作品。2006年以后木心作品在国内相继出版十三本,作家陈村说:不告诉读书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冷血,是对美好中文的亵渎,木心是中文写作的标杆。“
用木心的话说:“我养我浩然之气,这股气要用在艺术上,不可败泄在生活、人际关系上。”人生中,庸俗之辈包围,很难成功。他自嘲: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幸也罢,不幸也罢,创作也罢,不创作也罢,只要通文学,不失为一成功。清通之后,可以说万事万物——艺术家圆通之后,非常通。
读木心,看他少年时受文学的启蒙,被启发并一直追求精神的丰饶,他向往丰富的人生经历,当沉静广泛深入的阅读时,其实已经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福楼拜是他的老师——“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于是他,把人生过得跌宕入戏,所有的跌宕又成了篇章,成了写作题材。
三 为艺术终生未娶当属木心必选
木心经常引述西方人的话:“艺术广大已极,足可占有一个人”他当得起这句话。他又说:“爱我的人,一定是爱艺术的。”
陈丹青说:”先生一生低调而为,他惯于躲在自己成熟、华美、高贵的文学艺术世界之后让人寻找,有一次问先生:很多读者都喜欢您的文学,但有些还读不懂您文字中的深意。“先生淡然说道:”文学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封存其中,读者有了共鸣才会理解,这需要一个过程。“
王韦是木心先生的外甥,在《温故》”为文学艺术而生的舅舅“里,介绍了一个 详实的木心。舅舅一生低调,虽然他的文学和绘画作品已名扬海外,但当时国人几乎没有人知道他、读到他的作品。七十九岁回国,年老体迈,疾病缠身,为了能静心创作,处处低调行事,躲避媒体。
人生不可能完美,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憾,木心是选择了用艺术创作弥补、安慰自己,寂寞是无声的蜘蛛,善于在心的角落结网。而读者一定会在阅读他的作品中得到滋养。
近半个月里,我没有输出的意愿,就是不停地在电子书上翻、刷,当然都是关于木心的。字字句句地读着,可铭入脑海,他的感悟几乎成了清规戒律,必叩心弦。十年前木心文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帮九零后热衷成了“木心迷”,有些人看不太懂他的书,就是喜欢。现在读着,常常是佩服他精炼的表达,有太多的人,历尽人生,道不出岁月漂洗的过程,正好看木心的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